0%

散列表(上)

今天来学一下散列表(上)。

散列思想

散列表的英文是Hash Table,所以也叫做“哈希表”或者“Hash表”。

散列表用的是数组支持按照下标随机访问数据的特性,所以散列表其实就是数组的一种扩展,由数组演化而来。可以说,如果没有数组,就没有散列表。

文中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散列思想。假如学校有89名选手参加学校运动会。为了方便记录成绩,每个选手胸前都会贴上自己的参赛号码。参赛号码的规则如下,用6位数字来表示,比如051167,其中,前两位05表示年级,中间两位11表示班级,最后两位67代表第67位选手。通过截取参赛编号的最后两位作为数组下标,来存取选手信息数据。当通过参赛编号查询选手信息的时候,取参赛编号的后两位,作为数组下标,来读取数组中的数据。

这就是典型的散列思想。其中,参赛选手的编号叫做或者关键字。把参赛编号转化为数组下标的映射方法就叫做散列函数(或者“Hash函数”“哈希函数”),例子中的散列函数就是截取参赛编号的最后两位。而散列函数计算得到的值就叫做散列值(或“Hash值”“哈希值”),例子中的散列值就是选手信息数据。

规律:散列表用的就是数组支持下标随机访问,时间复杂度为\(O(1)\)的特性。通过散列函数把元素的键值映射为下标,然后将数据存储在数组中对应下标的位置。当按照键值查询元素时,再用同样的散列函数,将键值转化为数组下标,从对应的数组下标的位置取元素。

那么问题,如果利用散列函数映射的下标,已经被其它值占用了,怎么办?emm...散列冲突。

散列函数

散列函数,顾名思义,是一个函数。可以定义为hash(key),其中key表示元素的键值,hash(key)的值表示经过散列函数计算得到的散列值。

散列函数设计的基本要求:

  1. 散列函数计算得到的散列值是一个非负整数。
  2. 如果key1=key2,那么hash(key1)==hash(key2)
  3. 如果key1\(\neq\)key2,那么hash(key1)\(\neq\)hash(key2)

真实的情况下,要想找到一个不同的key对应的散列值都不一样的散列函数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即便像业界著名的MD5SHACRC等哈希算法,也无法完全避免这种散列冲突。而且,因为数组的存储空间有限,也会加大散列冲突的概率。

所以几乎无法找到一个完美的无冲突的散列函数,即便能找到,付出的时间成本、计算成本也是很大的。所以针对散列冲突问题,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。

散列冲突

开放寻址法

核心思想:如果出现了散列冲突,就重新探测一个空闲位置,将其插入。

比较经典的探测方法,线性探测二次探测双重散列

线性探测

当往散列表中插入数据时,如果某个数据经过散列函数散列之后,存储位置已经被占用了,就从当前位置开始,依次往后查找,看是否有空闲位置,直到找到为止。

在散列表中查找元素的过程类似插入过程。通过散列函数求出要查找元素的键值对应的散列值,然后比较数组中下标为散列值的元素和要查找的元素。如果相等,则说明就是要找的元素;否则就顺序往后依次查找。如果遍历到数组中的空闲位置,还没有找到,就说明要查找的元素并没有在散列表中。这里数组中存储的值,不仅存储了目标值,还存储了对应求解hash时的key

对于使用线性探测法解决冲突的散列表,不能单纯地把要删除的元素设置为空。因为在查找的时候,通过线性探测方法,找到一个空闲位置,就说明查找的元素没有在散列表中,但是,如果这个空闲位置是后来删除的,就会导致原来的查找算法失效。本来存在的数据,会被认定为不存在。可以将删除的元素,特殊标记为delted。当线性探测查找的时候,遇到标记为deleted的空间,并不是停下来,而是继续往下探测。

当散列表中插入的数据越来越多时,散列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,空闲位置会越来越少,线性探测的时间就会越来越久。极端情况下,可能需要探测整个散列表,所以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是\(O(n)\)

二次探测

线性探测每次探测的步长是1,那探测的下标序列就是hash(key)+0hash(key)+1hash(key)+2...而二次探测的步长就变成了原来的“二次方”,探测的下标序列为hash(key)+0hash(key)+\(1^2\)hash(key)+\(2^2\)...

双重散列

使用一组散列函数hash1(key)hash2(key)hash3(key)...先用第一个散列函数,如果计算得到的存储位置已经被占用,再用第二个散列函数,依次类推,直到找到空闲的存储位置。

不管采用哪种探测方法,当散列表中空闲位置不多的时候,散列冲突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。为了尽可能保证散列表的操作效率,一般情况下,尽可能会保证散列表中有一定比例的空闲槽位。通过装载因子来表示空位的多少。

装载因子的计算公式是:散列表的装载因子=填入表中的元素/散列表的长度。装载因子越大,说明空闲位置越少,冲突越多,散列表的性能会下降。

链表法

链表法是一种更加常用的散列冲突解决方法,相比开放寻址法,要简单很多。在散列表中,每个“桶”或者“槽”会对应一条链表,所有散列值相同的元素都放到相同槽位对应的链表中。

当插入的时候,只需要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出对应的散列槽位,将其插入到对应链表中,所以插入的时间复杂度为\(O(1)\)。当查找、删除一个元素时,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出对应的槽,然后遍历链表查找或者删除。时间复杂度跟链表的长度k成正比,即\(O(k)\)。对于散列比较均匀的散列函数来说,理论来讲,k=n/m,其中n代表散列中数据的个数,m表示散列表中“槽”的个数。

解答开篇

Word文档中单词拼写检查功能是如何实现的?

常见的英文单词有20万个左右,假设单词的平均长度是10个字母,平均一个单词占用10个字节的内存空间,那20万英文单词大约占2MB的存储空间,对于现代计算机来说,这个大小完全可以放在内存里面。所以可以用散列表来存储整个英文单词词典。

当用户输入某个英文单词时,拿用户输入的单词去散列表中查找。如果查到,则说明拼写正确;如果没有查到,说明拼写可能有误,给予提示。

课后思考

  1. 假设有10w条URL访问日志,如果按照访问次数给URL排序?

    评论区大佬实在是太多了,自己也想到了散列函数中的链表法,但不够全面。

    原答案:将10w条访问日志存入散列表,其中keyURLvalue初始值为0。当第一条URL存入散列表,再有相同的URL存入会产生散列冲突。此时,再比较key是否相同。如果key相同,则是同一个URL,将相应的value++;如果key不相同,则存入链表下一个位置。可以在外部将最大值K记录下来。插入完成后,就可以取得当前URL的出现次数范围0-K。根据K的大小选取相应的算法。如果K值不大,可以采用桶排序。如果K值很大,可以采用快速排序。

    为什么使用散列表进行存储:散列表存储完成以后,已经对URL完成了去重操作,同时拿到了最大次数K,根据K选择合适的排序算法。

    时间复杂度分析:10w条URL存入散列表,时间复杂度为\(O(n)\)。桶排序,时间复杂度为\(O(n)\)。快速排序,时间复杂度\(O(nlogn)\)

  2. 有两个字符串数组,每个数组大约有10万条字符串,如何快速找出两个数组中相同的字符串?

    以第一个字符串数组构建散列表,key为字符串,value为出现次数。再遍历第二个字符串数组,以字符串为key在散列表中查找,如果value大于0,则说明存在相同字符串,时间复杂度为\(O(n)\)。这个答案是建立在字符串数组中没有重复字符串的情况之上,如果字符串数组本身存在重复字符串,应该比较value值是否发生了改变,如果value发生了改变,则说明存在相同字符串。

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!